做媒体也要有产品化思维(“马太效应”能迅速积累客户)
新媒体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新媒体的大潮正处于向上攀升阶段,新媒体发展空间正向纵深化延伸,而当前很多传统媒体正在向新媒体过渡转型,仅仅做单一形式的媒体已不再符合现在的、适时的传媒生态,真正能够存活下来且发展势头较好的传统媒体都加紧向媒体融合靠拢。
就中国在现阶段的媒体生态以及媒体融合的相关问题,11月30日,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华夏时报》以及“水皮杂谈”主办的“中国经济增长新空间——第十二届(2019)中国人民保险·中国经济媒体高层峰会”隆重举办。互动专场“媒体融合空间”话题讨论邀请了媒体界的重量级嘉宾前来参加,专场讨论会上气氛热烈。
“现在,我们要认清形势,一方面是经济形势,另一方面是媒体形势。”万里智库秘书长、原《央视财经评论》制片人赵悦在专题讨论开场时如是说。而在传媒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不乐观的媒体形势下,财经早餐联合创始人张晓东表示,做媒体也要有产品化思维;媒体平台的“马太效应”能够迅速积累客户,实现用户黏性。
做媒体的产品化思维
对于制造业来说,产品的概念贯穿始终。从产品在头脑中酝酿、制成效果图、产品的测试,到技术研发、依据效果图进行生产、产品的试用、产品的销售运营、库存管理、售后服务,这是制造业很普遍的生产产品的过程。整套流程走完,产品的出生、产品的成熟、产品的消耗就完成了。
然而,对于传媒行业来说,产品化思维同样重要。
“我们专注于产品打造,根据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偏好,我们设计吸引他们的产品,实现产品价值的发挥,如果能让顾客认为我们的产品是让其长知识、长见识,我们就做到了价值实现。而如果仅仅是自说自话,不关注用户,不知道他们的需求和偏好,那是不可取的。”张晓东表示。
对比制造业的制作流程,在传媒行业中,产品化的思维讲究前期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只有做到把握用户的需要,才能够实现用户的黏性。所有内容的分发都是基于用户需求的,这其中也考验对用户需求把握的精准性,一个不准确的用户定位会使目标与结果背道而驰。想要实现用户数据的精准把握,还需借助新兴技术,所谓技术赋能就是如此。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逐渐嵌入对用户定位把握的过程中。大数据可以掌握很多细微的需求特征,如用户何时起床、何时在工作、用户是喜欢喝咖啡还是喝茶等等。
在对需求的筛选过程中,存在着无效需求,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有效需求与无效需求的判断。这体现了媒体产品化的精益求精,在对用户深刻画像的过程中,可以采集到最为真实的数据,以匹配个性化的“菜单”。
“现在媒体转型的关键点是技术赋能与
Copyright ©2015~2025 www.kingtall.com 网站ICP备案号:粤ICP备140017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