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立顿诅咒”如何破解:新零售和工业4.0的深度革命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消费群体仍待开发

2011-2015年,我国茶叶消费群体由4.2亿人增长至4.71亿人,增幅为12%,但是国内消费群体仍然有很大的待开发空间,作为21世纪的饮品,离全民喝茶有很大的距离,人均茶叶消费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全球排名不具备优势。

亩产差距较大

我国茶园平均亩产为67.3kg/亩,较2010年平均亩产水平仅增长1.8%,较78.9kg/亩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亩产差距很大,在印度亩产40%左右。

茶园认证率偏低

茶园良种化程度虽有提升但认证率偏低,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针对灾害防治、土壤改良、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范围有限。

难成规模化

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虽然中国覆盖全品类茶叶,但工艺众多,上述导致茶叶种植、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广、散。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难以形成规模化大茶园种植(与印度、肯尼亚等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较大差距),受土地资源、资本投入制约,短期内很难做到。

红茶出口不具优势

世界性茶叶生产及消费以红茶为主,绿茶在东南亚以及新兴的北非、西非为主,中国的绿茶出口有一定优势,但红茶无论在成本还是品质标准方面有很大差距。

中国传统饮茶方式未全球性输出

目前世界上的饮茶方式已出现两种趋势: 一是 “简便”, 这是重视时间价值又需要解渴提神的饮用者的要求; 二是 “保健” ,这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又需要增强健康、 减少或预防 疾病的饮用者的要求,中国传统饮茶方式及习惯还没有全球性输出。

生产方式有待提高

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仍存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茶叶机械化生产连续性差、全程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茶园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不足,缺少统一规划,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

品牌化严重不足

品牌数量大,但品牌化严重不足,从销售和品牌建设看,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并且以流通品牌与区域品牌为主,缺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品牌。

茶叶深加工有待提升

茶叶深加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以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为代表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将会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和产业新经济增长点,茶叶深加工产业规模也日益扩大,植物成分提取物、茶粉及浓缩液、医药保健品等领域产品会日益丰富,为茶叶产业以深加工为跳板,借助产品模式创新拓展新消费空间提供了基础。

◆◆◆

关于茶叶工业化

一直以来,很多人动辄拿立顿红茶来说事,鼓吹中国茶业的工业化,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与加工,但是在现有及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叫茶业4.0时代),商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互联网连接的消费者为主导的个性化需求会推动整个茶业重回“工匠化”“部落化”“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具备“逆标准化”的特征,中国茶所具备的很多特质恰恰符合了这些特点,千万不能让盲目的工业化弱化中国茶业的优势。

01

茶业4.0时代,物质丰富、工业时代带来的产能过剩(详见上述1的分析)明显,消费者需要更多附着更多精神层面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中国茶在具备日常高频次饮品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产地、季节、配比、工艺等多因素组合,并且茶叶具备非常强的产业延伸度,比如现下的茶空间概念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除了推动相关茶具、家具、茶艺和插花用品等的销售发展外,更与茶叶品牌文化互动频繁,为茶叶产品展示营造了更加契合的空间,兼具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具有深厚的“精神情感附加空间”,相比之下茶叶社群营销,工业品时代的立顿等品牌很难有如此强的可塑性。

02

工业4.0时代,品牌化将会从流通品牌、供应品牌逐渐向消费品牌细分及加深,或者讲未来将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并且这个品牌更具备动态性与人格化,例如中国茶在种植、采摘、工艺(制茶师)、体验(茶艺师)等诸多环节天然存在人格属性的叠加,更容易塑造人格化的品牌(通俗来讲更容易讲故事、内容更丰富),如陈德华与大红袍、邹炳良与普洱茶,天福茗茶背后也有大量的故事在支撑天福品牌的人格化,未来通过互联网的社交社群能力,人格化品牌还会更加下沉及细化。

03

工业茶4.0时代,将不仅仅是满足单一的以产品为主的销售对象,可能是综合性的产品及服务方案,整合资源的力度大。不仅茶园、茶农、茶技术专家、茶艺师、茶文化学者、品牌营销专家、茶文学等需要整合,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金融资源、渠道资源等等,也都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整合,尤其是茶区政府和茶企,要敞开胸怀,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茶叶社群营销,整合一些被忽视的免费资源,快速提升综合竞争力,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或者物联网的连接能力,构建动态的社群营销生态体系。

04

茶叶4.0时代,与科技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管理并不冲突,如需要对茶叶品种的进一步良种化、种植的管理提升、种植及生产的自动化及数字化、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平台的优化等,但不再是追求纯粹的规模效率及成本,而是满足人人互联、万物互联情况下柔性种植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强调个性化不等于否定标准化,以立顿为代表的很多标准化思维和科学精神,中国茶依然必须学习,必须认认真真学习。或者说必须要在弯道进入茶业4.0时代时进行必须的补课。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