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亲历的上海LCM社群运营(非常时期硬核实干)
“对商业的进步永葆好奇心”
5058 characters/12pics, readintime ±15mins
我向来崇尚实干主义。
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与其隔靴搔痒地大谈疫情自救方式、预测未来将会出现的所谓「行业变革」,不如在这个「抗疫的寒冬」,扎扎实实把之前高谈阔论却鲜少实际落地的概念们,做一次深度实践。
几天前,我加入上海LCM置汇旭辉广场的社群微信群,亲历了该项目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社群运营的实践。
个人认为,整个操作方式极具业内参考价值,据此分享给各位,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行业伙伴们,都能迎难而上、实干兴邦。
01
先占用一点篇幅说个题外话。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很多行业自媒体开始提出,“商场行业是时候开始做技术创新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近来,2012的年度热词「O2O」换了个马甲——新零售,又杀回来了。但是,实体商场目前的业态分布中,十之八九的零售占比都没有过半,如此,是否所有的商场都适合大张旗鼓“搞技术突破”这件事,实在值得商榷。
你看,中国电商世界第一,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一个商场若要凭借一己之力,拿自己有限的SKU、有限的技术能力、有限的物流能力去PK电商平台,这可能也实在太……蠢了。
其次,就算是全国布局的连锁型商业,你可以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电商平台,还可以根据自己实体商场的地域属性进行地缘匹配,SKU或许也比单个商场大出许多倍,但是你看,就连万达都搞不出朵花来,凯德星的实际流量和成交数据也从未官方公开过,这大概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实体就是实体,电商就是电商,大家还是要理解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分工合作。特殊时期,商场的配送到家只是便民选择、口碑效应,我不主张这时候本末倒置。疫情之后,把线上的人再引回线下,又会是个巨大的问题,毕竟还是有很多业态需要线下客流。”
这是一个我很认可的业内朋友的观点,我很赞同。
对于国内大多数抗风险能力较弱、持有运营的商业体量并不是特别大、也尚未形成区域或全国规模的业主来说,在这样的一个寒冬,想要靠自己扛过去,或许并不需要激进地搞创新革新,更不能盲目跟风进行技术板块的大投入,相反,我认为,就眼下局势来看,“躺赢”或许有几分道理——全世界的熊都说过,没有哪一个寒冬,是
Copyright ©2015~2025 www.kingtall.com 网站ICP备案号:粤ICP备140017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