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用的产品设计方法论以APP设计为例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简单易用的产品设计方法论(以APP设计为例)

本文作者试图总结一些简单易懂、方便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能将人机交互学的理论快速贯彻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上。enjoy~

“简单易用”,无论是每本和产品设计有关的经典书籍,或是产品大拿的经验总结里,毫无疑问都是一个核心的关键词。

Giles Colborne的《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直接将简约放在标题上,书中提到的删除、组织、隐藏、转移四个策略,都可以认为是为了实现“简单易用”目标的高度提炼的方法论。

而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里,最后一章也提出了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这七个原则也是通用于各类人机交互场景的概括性原则:

  • 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 简化任务的结构。
  • 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 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 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 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

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经典的“瞬间把自己变成白痴”,这应该是提炼最为精辟、堪称产品设计的第一性原理了。

我们系统学习理论,当然是希望应用这些高度抽象和提炼出来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产品原型设计阶段的操作上,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定的门槛。本质上,如果我们把产品经理看做是这些理论的用户,那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些讲“简单易用”的理论,在实践经验还有所欠缺的产品经理看来,要把这些理论扎实落实到实践中,避免犯一些基本的错误,反而不是那么“简单易用”了,而是需要每一个产品经理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摸索的。

本文的目标,就是试图总结一些简单易懂、方便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能将上述人机交互学的理论快速贯彻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上。我在这里以APP的设计为例,列举出对APP进行设计时,确保产品易用性的五个系统化的方法,每一个方法包含2-3个步骤,以期对大家的实际操作有所帮助。

1. 对每一个层级的选项,进行数量最少化、可辨识和可理解的检查。

广义的选项,包含了各层级导航,以及各类菜单列表等。

第一步:选项最少化检查

这个方法对应的是交互设计原则里的“删除”和“隐藏”。

首先应当斟酌每一个选项是否有必要出现在这一个层级?例如一个APP的“我的”里,如果只有个人资料和简单的设置,且个人资料对产品核心功能并无重要影响,那么“我的”这个入口,就可以考虑从一级导航移除,而收纳到左右角上去。

其次要对每一个层级的选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导航来说,5个就是极限了;对于设置之类的菜单列表来说,很可能要超过5个,那么就必须对菜单选项进行归类,通过视觉设计上的分块,给予分块标题,每个块再包含若干选项,从而降低用户的选择压力。对于多选项的视觉上的归纳划分,实际上践行的也是认知心理学里的“相近即相关”的原则。以下举几个归类的例子:

第二步:可辨识和可理解检查

经过了第一步之后,我们已经确保每一层级的选项数量是在贴合产品业务逻辑上的最少化了,也就是剩下的选项就是本层级所必须的了。那么对用户来说,这时候易用性的体现,就是这些存在下来的选项,是否能够一眼就看出区别,并迅速理解其含义。这一步基本是“瞬间把自己变成白痴”的具体实现之一。我举几个例子:

如果我们把“发现”“动态”放在一起,或是把“服务”“生活”放在一起,或是同时又有“关注”又有“订阅”,那么它们的辨识度就是不高的。

如果我们放的是“上课”“笔记”“我的”,那么辨识度就很高,而且符合使用的逻辑顺序:先上课,再做笔记。

可理解的意思,还包括我们使用的文字和概念,要尽可能是用户熟悉的、常见的、含义明确的,或者已经被主流产品教育、通用了的文案,而尽量不要是自己杜撰出来的新概念。举例来说:

“订单”“课程表”“选车”“消息”等就都是含义明确的名词或动宾结构,是非常好理解的文案。

“动态”“发现”这一类虽然含义模糊,但由于在各类APP里比较常见,用户习惯性就知道这里面大概会有什么内容,所以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用词。

而类似“连线”“有料”“帮帮”之类,除非你已经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APP,有资本去教育用户,否则使用不常见的词语还不如使用表意明确而不花哨的词语来得好理解。

2. 对每一个内容性的页面,进行重点内容是否突出、是否可理解和可辨识的检查

内容性的页面,常见的包括列表页、详情页等。

第一步:重点内容是否突出

页面经常不可避免要出现多个内容,例如一段说明文字+一个列表,或者理财产品详情的多项要素等,我们要确保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时,只突出一项重点内容,以便让用户第一眼就感知到页面的核心传达。

突出重点内容有很多方法,例如位置处于第一屏视觉焦点、文字放大、高亮、周围多留白等。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二步:可理解和可辨识的检查

这一步和方法1里的第二步类似,主要还是在文本选择上,一定要符合表意明确且常见或习惯的词语这两个原则,且在APP里的实际含义要完全符合用户自然的理解。

3. 对每一个功能性页面,进行重点操作是否突出、操作结果是吔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