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拼命做营销,为什么小米还是干不过OPPO和vivo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按照IDC的统计,2018年,小米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有13.1%,大幅度落后于OPPO的19.8%和vivo的19.1%。

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据华尔街见闻报道,2019年前两个月,小米手机国内出货量同比下跌31%,仅有604万部。和OV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

坦白说,小米打不过苹果、三星和华为,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硬实力相差太远,本来就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但如今连OV都打不过的局面,可能是出乎大部分米粉,甚至不少看热闹的群众的意料的。

毕竟,从2010年创办到2018年上市,小米累计融资数百亿,以雷军为首的8位创始人,各个都是业界大牛,而整个团队的努力和敬业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像雷军为了推广自家产品,甚至会亲自下场怼竞争对手,其狼性可见一斑。

反观OV两家,除了早就不过问业务的“甩手股东”段永平,你能说出它们任何一位高管的名字吗?除了产品本身的宣传,你看过任何关于它们两家公司的新闻爆料吗?这么没有存在感的两家公司,到底是怎么把小米打得节节败退的?

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作为旁观者,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从两年前写作《OPPO的成功哲学,你真的看懂了吗》一文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此,把一些思考和看法分享给大家, 与各位一起探讨。

01

花了那么多钱

却还是做不好一条广告

买小米手机的人,80%都知道雷军是谁;买OV手机的人,99.9%不认识这两家公司里任何一名高管。哦,最近那个沈义人除外。

在我印象里,从来没记得OV的高管攻击过任何一个友商,当然攻击了也没用,因为压根没有人认识他们。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小米和OV在营销传播方面的思路,差异是非常大的。

印象里OV一直很舍得花钱做广告,不然我们就不会记得“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还有最近的“逆光也清晰”、“这一刻,更清晰”这些广告语;但另一方面,小米这两年其实也挺喜欢花钱做广告,譬如在过去的一年,小米的销售及推广开支高达80亿元,撇掉物流相关的成本,也有60亿出头,这里面广告开销具体是多少,财报里没有披露,但按常理推断,三四十亿至少还是有的。

要知道,小米一年的研发开支也不过是五十多亿而已。

可是,你曾经记得小米任何一句广告语吗?

纵观小米请代言人的历史,会发现,这家公司从来都没搞清楚,究竟要请什么样的人、对哪些目标受众、说些什么样的话。他们对代言人的理解,停留在“这个人很有名——这个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流量——我们会因此多卖很多产品”这样一个简单又朴素,但其实十分原始的推导上。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当年红米同时请吴秀波、刘诗诗、刘昊然三个代言人,一起去推“十核双茎头”那次:完全不同风格的代言人、不同的受众区间、晦涩不明的广告语,最终没有人搞得清楚,花那么多钱请来的明星,究竟帮红米“代言”了什么?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么,三年过去了,小米长进了吗?好像没有。

米9发布的时候,我盯着王源那个好看又能打的海报,想了很久。

所谓代言人,无非是帮你说话的人。之所以选择代言人,无非是因为代言人嗓门更大、招子更亮、说话有更多人听——大抵如此。那么,既然花费重金请来明星当代言人,这些人到底应当替小米9“代言”点什么呢?

好看又能打?

好看是废话。难道地球上有任何一家厂商,会公开说自己的产品不好看么?

能打又是什么意思?

打游戏?那不应该是黑鲨的定位么?王源一看就不是个游戏高手。打竞争对手?也许是这个意思,问题是,你跟竞争对手打不打,关我用户什么事?除了宣称“万物基于MIUI”的狂热米粉,普通用户真的关心你在跟谁打仗吗?

反观OPPO,这家公司花了那么多钱、请了那么多明星、赞助了那么多节目、买了那么多户外广告,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共就告诉你十个字: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不要小瞧这句话。OPPO让所有人知道它充电速度最快,现在你告诉我,充电第二快的是谁?抱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

这就是广告,这就是营销。

为什么史玉柱是营销大师?因为他花了几十亿广告费,连续播放十几年,只为了让你记住十四个字,而这十四个字,不出意外的话,你会一直记到死为止。

做广告做到这样的境界,其实很少。脑白金算一个,恒源祥算一个,OPPO算一个。

至于小米,真的不忍心说了。有时候觉得,在营销这个领域,如果史玉柱是博士生、OPPO是本科生,那么小米的营销部门,说得客气点,幼儿园中班以上,大班未满?

从十核双茎头一直到今天的小米九,好看又能打,还有那个战斗天使,雷军能不能明确地告诉自己的营销团队,这一次,卖点是什么?想要让顾客记住什么?

难道一年花出去几十亿,就只是让大家记住了雷军的ARE YOU OK ?

02

小米的初心,与发烧无关

小米官网最底下的小字

小米,是一家有点人格分裂的公司。

很多人知道,小米有一个slogan,叫做:为发烧而生。之所以说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是因为这句话已经很久没有拿出来了。打开小米官网,拖到最底下,会发现一行刻意淡化的文字:探索黑科技,小米为发烧而生!文字倒是还在,但这种藏着掖着的调调,让人觉得,也许,它不太想被人看见。

其实也不难理解。不管在什么领域,追求极致的发烧友,只能是少数中的少数,不但百里挑一很勉强,一千个里面都不见得能找到一两只。如果一家公司打算专门为他们服务,那只怕永远也上不了市的。顶多像是迈凯伦、兰博基尼这些奢侈品一样,听过的人很多,摸过的人很少——因为买不起。

自然,雷军是不打算发这么小众的烧。小米这家公司,从创建第一天起,就是挂着为发烧而生的slogan,却把份额和出货量看得比命还重要。老实说,这个吂

很多人知道,小米有一个slogan,叫做:为发烧而生。之所以说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是因为这句话已经很久没有拿出来了。打开小米官网,拖到最底下,会发现一行刻意淡化的文字:探索黑科技,小米为发烧而生!文字倒是还在,但这种藏着掖着的调调,让人觉得,也许,它不太想被人看见。

其实也不难理解。不管在什么领域,追求极致的发烧友,只能是少数中的少数,不但百里挑一很勉强,一千个里面都不见得能找到一两只。如果一家公司打算专门为他们服务,那只怕永远也上不了市的。顶多像是迈凯伦、兰博基尼这些奢侈品一样,听过的人很多,摸过的人很少——因为买不起。

自然,雷军是不打算发这么小众的烧。小米这家公司,从创建第一天起,就是挂着为发烧而生的slogan,却把份额和出货量看得比命还重要。老实诃相是不太具有桀骜不驯的极客风范的,但也没办法,创业公司,逼格说白了都是为业务服务的,如果打扮成黑科技的样子,确实能促进出货量的提升,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小米的品牌形象就变得有些摇摆不定。一方面,它特别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是酷酷的高科技公司,没事发射个火箭、分分钟改变世界那种,就像马斯克的特斯拉和SpaceX;另一方面,它又反复在强调自己要做“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好产品”,把性价比挂在嘴边,以“实惠”为产品最高指导原则,以出货量压倒竞争对手为终极使命,这种思维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红米系列。

终于有一天,雷军发现这两件事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想让一个东西又酷又便宜,这事儿,总的来说违反了人性。因为酷的同义词往往是“昂贵”“稀有”,说白了就是别人都没有,只有我有。当小米尝试让用户同时接受“酷”和“便宜”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大部分消费者会在最初的迷茫之后,选择一个简化的理解方式:小米 = 便宜货

没办法,只能选择分拆红米。但这说法其实并不确切,与其说分拆出来的,是平价品牌“红米”,倒不如说分拆的是追求黑科技的发烧品牌“小米”。因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红米才是真正代表了小米整体品牌形象的那个存在。

以财报为证:2018年,小米价格在2000元以上的手机所带来的收入,只不过才占三成而已。换句话说,七成以上的江山是红米打下来的,对于整个集团,红米才是真正的龙头老大。

换句话说,小米想要的,是一个真正能承载得起更高的价格的、以“为发烧而生”作为品牌形象的、充满科技感的全新品牌的小米。问题是,这样的小米其实从未存在过,说是分拆,其实这根本就是二次创业。

在9012年的今天,真的还存在这样的一个机会窗口吗?

反正,雷军觉得有。

03

所有的厚道,都是有代价的

节选自小米2018年财报

所有人都同意,小米的产品很实惠,有性价比。

单纯从硬件角度,小米可能是地球上最有良心的硬件公司。譬如,在2018年四季度,小米手机的硬件毛利率,从8.8%降到了6.1%,这还没有扣除各种七七八八的成本。雷军说的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问题是,在硬币的另一面,整个2018年,小米的互联网增值收入有160亿,其中101亿,是广告,还有27亿,是需要通过广告来导流的游戏业务。

要知道,整个2018年,小米集团全部的利润,也就是一百亿出头而已。换句话说,对于小米来说,没有广告,就没有利润,这公司其实是靠广告活着的。

应该说,这个商业模型,很好地诠释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在硬件领域里的应用。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小米一年一亿多部的出货量,100多亿的广告收入,考虑到一部手机的生命周期平均应当有2年左右,那也就是说,每卖出一部小米手机,公司可以赚到每年50块钱的广告费(大致估算),而小米每部手机的平均售价,在10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小米手机的用户,为了得到大约10%的价格折扣,要忍受2年的广告骚扰。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忍不住问一句:我多付100块钱给你,200块钱也可以,别再让我看广告了,行吗?

之所以说这件事有点诡异,是因为在人力成本越来越昂贵的今天,究竟是什么样的用户,愿意忍受被广告消耗掉大量时间,只是为了得到区区一两百块钱的价格折扣呢?

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在反向筛选用户,时间价值越高的用户,在这个模型里就越不合算。

无论是华为、三星、OPPO和vivo,包括苹果在内,这些厂商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来自于硬件的毛利。也就是说,当手机卖出去的那一刻,利润就已经产生了。而小米不同,它要赚钱,就得指望向正在用手机的人推销点什么东西,因为硬件是不赚钱的。

这种模式下,即使MIUI本身做得再出色,长期来说也不可能为小米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对用户来说,时间成本越高,在这个模型里就越亏本。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离开小米。

在羡慕华为、OPPO、vivo们,把手机价格越卖越高的时候,不知道雷军有没有认真地反思过这个问题。

04

算得清的跑分

算不清的心思

我在两年前那篇文章里写过,其实小米和OPPO(在这里基本可以指代OV两家)在产品方面的观念很不一样。小米对好产品的理解,基本上是数字化的,数字越高代表产品越好:安兔兔跑分高代表性能好,DxoMark得分高代表拍照好,所谓的好产品,本质上就是花最少的钱,刷最高的分。

你很难说小米这样的想法有什么不对,既然有客观的评价标准,那么基于这个标准得到的分数高低,自然就可以把任何产品分个三六九等,同样两千块钱,我买到了20万分,你vivo只能买到8万分,我当然可以diss你是智商鉴定机,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分数其实并不等同于用户体验。更深一层说,用户体验有时候也不等同于用户满意度。理论上说,消费者有偏向于理性的,也有偏向于感性的,但本质上,所有消费行为本身,都是冲动和感性的。感性的东西,往往是很难用量化的分数来评判的。

小米的逻辑是一切服从于量化的指标。而OV的逻辑是一切服从于用户的满意度。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在缺乏可量化指标衡量的地方,小米做得往往都不够好。

举个例子,外观设计。如果小米和OV两家授权店挨在一起,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去挑选,比来比去,大多会弃小米而选OV,这并不是因为OV 的店员更懂推销之术,而是说OV的设计师更了解这类用户会对什么样的色彩、手感和线条感兴趣。

刻薄一点说,对于这些顾客,OV因为SoC性能低被“坑”的那部分钱,和小米因为外形平庸而被“坑”的那部分钱,其实是等价的。

问题是小米和米粉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在SoC上的优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外观设计上的扣分。

这就像买衣服,一件面料更优而款式稍差,另一件面料差些但款式新潮,你能简单的认为,买后面这件衣服的人,是被坑了么?

再举个例子,自拍效果。OV明显比小米更清楚爱自拍的女性用户喜欢什么样的美颜效果,并且也愿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成本和资源的倾斜,譬如说,很少有人知道,OPPO是最早的把前置摄像头的像素数做得比后置还高的厂商,R9的前置是1600万像素,而后置只有1300万像素。

在小米们还在用500/800万像素摄像头做前置的时候,OV就意识到,对女人来说,拍自己比拍别人更重要。

OV的自拍效果并不写实,但就是更讨女性喜欢。这种情况下,“把自己拍得更美”这样一个优势,究竟值多少钱?这又是一个很难被小米的工程师们所理解的问题。

在两年前那篇文章里,我举过好几个类似的例子,譬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