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销不懂这些拓客之道就out了!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这里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高楼林立的城市,像是插满了蜡烛的蛋糕,谁都想霸个位子来一勺,但现实,谈何容易。

在“客户去哪儿了”这个要命的营销命题之下,渠道,自然成了营销人的“手电筒”和“章鱼爪”,一边要“满格电”地去各个角落照,一边还得“拼老命”地往自己窝里拉。

渠道,除了“客户难找”之外,还有一个并发的问题——“效能偏低”。

眼一睁~,一闭~房地产 营销,钱花了,客户没来多少!——这是大多数渠道,还没爬出来的深坑。

更何况,刨掉要“继续打点”地方寡头媒体(登点豆腐块、出个软文啥的,还是要的,不然,秒黑你一下,你懂的…)关系的费用,再扣掉还需保留的少量户外与物料(动辄百万的大牌撤下了,总还得印些一毛钱一张的宣传单页吧)…,本来就抠巴的几个营销钱,到了想起要搞点新意思的时候,兜里已经啷个叮当响,剩不了几毛了。

所以,目前看上去很热闹、多样的营销渠道,表面“百花齐放”,实则“一地鸡毛”。

但,既是营销人,就总得整点事儿出来,要不,岂不丢饭碗?

所以,费用还要接着请!渠道还得接着找!客户还得接着拓!谈客还要继续压!

那么,对于上客的广义载体——渠道,怎么对其更精细地分析、更统筹协调地管控?怎么回归营销的功利本质——拧干主要渠道中的每一滴水,每一分价值?

第一部分:机构类营销渠道

1

渠道1:一手代理(含独家代理、联合代理与开发商自建团队)

已是“高成本、薄利润”(劳资成本日益高涨,而平均代理点数则趋于下降:一线城市或主流项目1.0-1.2%,二线城市1.2-1.5%,三线城市1.5-1.8%,滞销房源的点数与溢价分成等情况需甲乙双方另议,另外,不同业态的营销佣金略有不同)的一手代理商,或者自己搭建自己付钱的“销售团队”,是过门的“大老婆”,“团队建设、进场投入、培训、工资等”都是要先搭进来的固定成本,为了生“娃”(业绩),这个渠道及其团队,会和你同甘共苦更久。

1. 先收人心,后榨业绩:榨取业绩,并不需要处处都扮“周扒皮”,整天拍桌子不一定拍出持续稳健的业绩(往往你还没骂完,人就bye-bye了)。在严格的机制之外,善待、鼓励与支持和你长期同船的人,其实能让销售团队更加任劳任怨地拼命干活(老祖宗的话——“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意思了),奇正相合,方为管理王道。

2. 按实际可完成业绩额的110%-120%来设定基本任务:营销管理中的目标业绩设定,重要的原则是——目标业绩,要是“跳起来才能摘得到的桃子”。

3. 给(中层)1个人开1.5个人的工资,然后安排2个人的活:不要吊死在“人员编制”的树上,中层销售管理人员是团队的大脑和引擎,进入28-35岁的年龄阶层后的中层,对于薪佣结构的追求发生变化,建议以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