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现象:
你上线了一个优秀的产品,或者策划了一个很赞的线上活动,自以为是最优的设计方案,但用户并没有产生兴趣,也并没有按照你预期的方式去使用或操作,或者简单体验了下产品就匆匆离去。
每当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否会让你很困惑,用户为什么对我的产品没兴趣,对我的策划不感冒?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强化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习惯。
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假设有人给你发送了微信消息,你却没有回复,那大家试想一下,导致“没有回复消息”的行为,可能会有哪些呢?
按照常理,我总结出了三大因素:
通过这个例子,你会发现用户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动机、能力、触发。
我们总结一下:
要使人们行动起来,三个要素必不可少
当然,动机、能力及触发这三个因素之间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这个联系就是福格行为模型,即:
行为(Behaviour) = 动机(Motivation) + 能力(Ability) + 触发(Trigger)
动机、能力、触发三者共同制约着用户的行为,缺一不可。
无论是产品/功能层面,还是你策划的某个活动,都需要用户有较高的动机,再加上合理的触发,才能让用户的行为触发成功。
反之,如果用户的动机较低,则必须让产品/功能非常易于使用,策划的活动易于感知,再加上合理的触发,才能让用户的行为触发成功。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接下来我会分别展开这三要素,让大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大家在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上有一些启发。
动机:用户行动的底层逻辑
我们都希望产品用户有持续的活跃和留存,或者说活动有更多的人来参与,但想达成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产品?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为用户创造使用的动机。
《上瘾》一书中提出:强化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并形成习惯,需满足两个条件——“可感知用途高”和“发生频率高”。
前者可理解为,对比竞品,你的产品能够提供哪些好处;后者的频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因为不同类别产品的基础使用频率不同。
其次,产品要追求成为「止痛药」,而不是「维生素」,即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
虽然作者没有详细解释哪些产品算是「止痛药」,但是我认为,能满足「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产品都能够或者有潜力成为「止痛药」。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生理与安全需求可算做显性需求,社交、尊重、自我需求可能会成为「维生素」。
但是止痛药和维生素有时并不冲突。当你使用「维生素」类产品成为了习惯,也可能成为「止痛药」。
比如微信这个产品满足的是用户的社交需求,算不上显性需求。可时至今日,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微信的生活。
如果因无法实施某种行为而痛苦,则说明习惯已养成,即这种产品已经变成了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止痛药」。
我们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使用产品的动机有很多,比如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裂变营销模型,追求认同、逃避排斥。我们会去使用娱乐类、自我提升类、社交类产品,都可能因为存在以上的动机。
当然,作为运营者,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非常规途径来刺激用户的动机,我们可以称之为「启发法」。
所谓启发,就是大脑会利用过往经验,在做事时抄近道。虽然这个法则不成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行之有效:
能力:限制用户行动的门槛
在《创新轻松三步法》一书中,作者丹尼斯·豪普特利将产品的创新过程分解成了三个基本步骤。
①了解人们使用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原因。
②列举出用户使用该产品时的必经环节。
③明确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后,开始做减法,把无关环节全部删除,将使用过程简化到极致。
总结起来,凡是能够让用户以最简便的方式享用到的产品或服务,一定是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也就是说,越简单的东西越受欢迎。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很多自拍类的软件很受欢迎呢?因为相比于用PS软件修图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美图相机从你拍照时就自动为你修饰出好看的照片,一步到位。
于是,你会发现很多人在社交网站上晒自拍,直接摒弃手机自带的相机,习惯于第三方的美图自拍软件。
再比如说,为什么短视频很受欢迎呢?因为他只用15秒就可以让你产生快乐。
这种效率的进步,验证了豪普特利的观点——当你使用某个产品时所需花费的步骤能被缩减或是优化时,用户使用它的频率就会增加。
如果深入思考,你会发现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
要想成功地简化某个产品,我们就必须为用户的使用过程扫清障碍。只有当用户有可能完成某一具体行为,他才具备达成某件事的「能力」。
一般来说,用户的能力限制来自六个方面: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社会偏差、非常规性。
前四种能力限制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不做赘述。
社会偏差:是指他人对该项活动的接受程度,例如曾经随处可见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为了家人转起来”之类的绑架式传播,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东西,所以当用户遇到类似的内容时,也不太容易选择转发了。
非常规性:是指该项行为与常规活动的匹配程度或者矛盾程度。例如:大型超市会在用户的常规的行动路线上放置一些小商品,这样用户就很可能会产生计划外的
Copyright ©2015~2025 www.kingtall.com 网站ICP备案号:粤ICP备140017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