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只是付费的类别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互联网内容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类东西,极度稀缺的时候,用户是愿意付费的。

第二阶段,随着供应它的人越来越多,它慢慢从稀缺变得充盈,用户对于它的付费意愿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弱。

第三阶段,再往后,供应它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导致它从充盈变得泛滥,这时候,人们可能又会重新开始产生付费意愿。但这个时候,用户买的,可能已经不是“我能看哪些东西”,而是“哪些东西我一定不看”。

第一阶段,是一个非常中心化的阶段,相当于传统纸媒时期,最早期的互联网时期。当时的内容分发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由知名的报纸杂志等机构精选内容,单向发给读者。知识供应者则是报纸、杂志上少数官方的专业人士。内容数量稀缺,传播难度较高,质量有平台自身作为保证,因为这三点平台需要收费,用户也愿意为内容付费。

第二阶段,是个内容去中心化、供应者被淡化的阶段。从互联网早期的门户网站开始,一直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容的数量逐渐增多,传播成本降低。内容分发机制则是“自下而上”,由用户在海量的内容中主动选择要看哪些内容。由于用户对内容需求大,内容获取成本低,传达给用户的成本高,因此各内容平台关注的焦点是流量、点击率,而很少去关注内容背后的供应者主体,也不再有收费的意义。

第三阶段,我将它概括为内容重新中心化、供应者去中心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内容泛滥,获取成本低而筛选成本高,因此用户有“哪些东西我一定不看”的需求。可以预见内容分发机制是双向的,在平台精选内容的前提下,再由用户选择内容。

总结下来,第一阶段重心是平台,第二阶段是内容,而第三阶段是供应者。

现在所谓互联网的“下半场”,正是由第二阶段转向为第三阶段的档口。知识付费的风口就是在这里起来的。

知识付费产品分类:

1.专业化垂直内容:喜马拉雅、得到

2.生活化实用内容:千聊、分答、荔枝微课

3.以社群为基础的知识付费APP:小密圈、贵圈

4.基于平台的付费模块:知乎live、微博问答、36氪开氪

5.内容社区的打赏模块: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简书等

“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

得到: 专栏付费订阅模式

知乎live: 线上沙龙内容付费樀阶段重心是平台,第二阶段是内容,而第三阶段是供应者。

现在所谓互联网的“下半场”,正是由第二阶段转向为第三阶段的档口。知识付费的风口就是在这里起来的。

知识付费产品分类:

1.专业化垂直内容:喜马拉雅、得到

2.生活化实用内容:千聊、分答、荔枝微课

3.以社群为基础的知识付费APP:小密圈、贵圈

4.基于平台的付费模块:知乎live、微博问答、36氪开氪

5.内容社区的打赏模块: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简书等

“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

得到: 专栏付费订阅模式

知乎live: 线上沙龙内容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