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面试需要注意什么?分享校招面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本文从面试官的视角,分享了校招面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适合最近准备面试的同学和面试官,也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

写在前面

上周,我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经理管培生的招聘工作:每天两场,每场大于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在面对面深度沟通。

过程耗时间,也耗精力,连续一周紧锣密鼓的面试,让我感觉身心疲惫。

好在这两天,我们完成了所有候选人评估,业务负责人结合评估结果,最终给一位 20届 同学发放了产品经理的 Offer 。

结束面试,自己的面试官生涯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不得不说,面试过程让我有了很多收获,也有了更多新奇的体验。一方面首次以面试官的角度思考团队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是,高强度的思维碰撞不断刷新我的认知。

即便这个过程很消耗心力,很累。但过程有收获,也非常有趣。

一、好的简历

关于面试,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简历能在第一时间,抓住面试官的眼球和兴趣点?

是一段丰富的实习经历?可视化的项目和作品输出? 还是拥有一个名列前茅的学历?

感觉这些都挺有用的!

的确有用,但学历不是关键衡量因素。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而言,简历的第一堂课,可能是如何把自己的过往经历写好,写清楚,这才是最主要的

匹配优先,内容有序,要学会组织。

如果我们把过去的所有经历,当作是自己的内容,是个人优势。那么写好一封简历,首先要做的,是优先处理好这些内容的 「 高匹配」和「 标签化」。

「高匹配 」其实就是一份简历上,面试官第一眼「需要」「想要」看到的内容。面试官需要你和面试岗位相契合,那我们就优先展示过往经历中,和岗位匹配度高的内容。面试官想要看到详细的实践经历,从而证明你的才能。那我们就得对过往经历搜索筛选,把内容描述清楚,突出自己亮点、优势。

那什么是标签化呢?「 标签化」其实是简历信息的筛选和精简,利用有限信息最大化的表达自己的过程

简历是纸,也是表达自己的第一张名片。

但却有很多候选人在简历「 高匹配」这里没有调整好。我需要招聘的是电商后台相关的产品经理,主要想考察后台逻辑。这样一长串的个人简介放在最前面,感觉不太合理。

此外还有很多简历,上面重点描述的是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基本流程,简单描述一些主要工作。给我的感触是:缺少核心内容的体现,让人找不到关键信息。

内容不够详细,轻描淡写。这样的简历能给面试官多大的参考?

答案是完全给不了,反而会觉得,你和后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太匹配。

若能结合后台产品经理职责,对简历内容继续细分,按照结构化的方式梳理商品的SPU、SKU属性,简单描述库存占用、扣减。至少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对该岗位有过摸索,思考。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懂得给简历内容标签化。

有这样一页简历,让我很感兴趣:上面没有毕业院校信息,但是印了一个母校的名字,十分精美,其次是在信息表达上,懂得用背景、方案、收益来组织语言

虽说简历的方案以及数据真实性有待细问,考究。但是整体的信息「 标签化」做得不错,一眼看出问题、方案、及效果。

把面试官当做用户,自己的简历,就是一款产品。

对于用户而言,我们可以利用产品,打磨出核心功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如果产品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用户也会自发的尝试、体验你的产品。

若能够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内容进行组织、设计交互。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看得舒服,用得习惯。这样一来,你的简历,给到面试官的审阅体验也会非常好

但不能过分依赖简历的外表设计,会适得其反。

所以,对于大部分面试官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你能把过往经历中,和该岗位契合度最高的经历挑出来给他们看。他们想要的:是你能把经历描述清楚:背景、方案、效果等。

前者是高匹配,后者便是标签化,两者缺一不可。

二、关于问答

大部分产品经理面试,都会围绕这两个点来提问:一是问你熟悉的事,二是问你不熟悉的事。

前者是简历信息的深挖,后者是你在工作之外的思考。

那面试中,如何回答以上的两种问题呢?

熟悉的事,实话实说,不熟悉的事,不要乱说。

需要忌讳的一点是,面试的过程中,表达欲望过于强烈。当面试官问到关于你熟悉的实习经历,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就好。不要东拉西扯,强入其他观点。

很多时候你看似在尽情表达,但面试官只是不愿中断打扰。最致命的是,说得越多,暴露破绽和问题的几率也就愈大。

其实,面试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换。作为面试官,需要从面试者那里,得到你和岗位是否匹配的客观信息,而面试者,也需要从面试官这里获得更多关于企业、职责、团队的信息。

前者是匹配,后者是预期,这也是我对面试本质的思考。如果你问我,花时间去思考面试的本质,有什么用?

我觉得最好且最有效的作用是,能提高自我的了解程度,从而帮助自己分析竞聘岗位的劣势和机会。

但在上周接触的候选人中,有超过一半的面试者对自我优势的了解,以及对面试岗位的信息收集程度不够,导致的结果便是问答不理想。

这些简历有一个共同点:对于过往经历的描述,大部分只记录了流程,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和方案。

很多时候,面试官直观接触到的只有一张简历,因此面试官会针对简历深挖,每一个字眼都会死扣。如果内容准备不足,自然而言容易卡壳,最终结果就是答非所问。

比如 上周在面试 C 同学的时候。他聊到一个 电商app 的抢单策划,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我开始问他为什么做这个功能,功能逻辑是什么。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