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争议背后:阿里云的超级营销术

动态 未结 置顶 精帖
用户
悬赏:60飞吻

王如晨/文

阿里云的营销术,至少本地,无人可比。

若你关注云计算领域,应能注意到,过去一个月,阿里云两场云栖大会(南京与武汉),都引发诸多争议。

其中,上月26日南京一场,显然是个引爆点。

当时,阿里云副总裁李津现场演讲时如此表示:“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远。”

标榜得够狠。这一下引爆行业,诸多质疑随之而来。其中青云QingCloud《讨“两种云”檄》一文说,阿里云不但狂妄自大、傲慢无礼,还违反了广告法,要它向行业与公众道歉。但文章更多是在介绍自身如何也是自研,并没质疑阿里云的市场地位与自主可控的现实。

更多人则认为,李津的言论,不过是阿里云借特定政经情境所做的营销。谁都知道,前段,中兴案爆出,中美贸易又深度博弈,叠加起来,迅速引起诸多反思。标榜“自研”、“自主可控”成了流行话术。

这一视角无损于阿里云自研的标榜,以及今日亚洲第一、全球第三(最新一说第五)的市场地位,但有些让阿里难堪。

因为,多年来,阿里虽也曾标榜过中国色彩,但并没上升到民族主义程度。很多时候,它刻意过滤着这种情绪与表达,用词颇为考究。比如,当初定义的那个“国家企业”,另一面其实是国际化诉求,绝不仅是中国属性。

这一点,它跟华为的策略颇为类似。它们都是那种期望能同时获得中西方认同的风格。

不过,大概觉得李津上次讲得不够充分,或者担心争议可能被持续扭曲,所以,一个月后的云栖大会武汉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进一步解释了所谓“自研、自主可控”的逻辑。

他的澄清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 阿里云会坚持自主研发之路,“拿来主义”盖不出高楼大厦,自主研发的云才能走得更远;

二、 “生态是阿里巴巴血液里流淌的基因”,阿里云与合作伙伴共生共存;

三、 阿里云一直以来的承诺是:坚决不碰客户数据。

他强调,这也是阿里云坚守的三条“生命线”。显然,后两条是对李津同一句的补充,能反映出阿里云此刻的内心,那就是:虽然自研与自主可控,但走的是崇尚生态意识的开放路径。至于数据,这个其实也是回应过往几年外界对阿里云的另一重质疑。

写到这里,好像平铺直叙,没啥意思。但我要说,一种超级营销术,一种巧妙的攻击性,一种强烈的行业自信,一种国际化竞争的危机感,都隐含在这种看似平淡的逻辑中,就在这过去一个月两场都集中标榜同一主题的动向里。

让我们略微展开一下。

先说说一种强烈的行业自信与一种隐蔽的攻击性。

你需要注意到胡晓明言论的第一方面,强调的依然是阿里云技

回帖
  • 消灭零回复
[打开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