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不懂社群的人谈社群。
这个人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社群”这个词(他一直在传统行业,没有怎么接触过互联网行业),所以花了一些时间去解释,同时用上了各种比喻、对比、案例等,以便于他理解。
终于和他说清楚了“社群是什么”,他也理解到了,而后马上又问:听你说很多企业现在都开始做社群了,那么,社群对企业来说,有什么用呢?
这是个好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的起点,往往源自一个基于兴趣爱好或者各种垂直标签而形成的社群。
通过社群,企业不仅能精准的找到目标用户/客户,还能通过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深刻洞察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还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来针对性的研发迭代产品,并通过凝聚超级用户,借助用户的社会化传播,实现产品的裂变和增值。
品牌和用户一旦通过社群建立了实时连接的互动关系,完全会颠覆传统的商业逻辑。
产品和用户之间不再是功能上的链接,社群经济赋予了产品更多的东西,比如口碑、价值观、拟人化、IP魅力等。
四种变现模式
要让社群成员持续在社群中创造价值和获得收益,就要让社群成员形成一个共同体,将自身融入到这样一个大于自身的共同体中,去定义某种意义、承担某种使命,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贡献感。
同时,一个能够持续运营、一个能够长期给社群成员带来利益的社群,也离不开商业价值的输出和供给,那么社群的商业价值来自于哪里?
目前已经实现经济变现的社群,简单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
会员制社群
产品型社群
流量类社群
工具型社群
我们分别来聊一聊。
会员制社群
会员制玩法已经成为主流,会员制的核心逻辑是通过预收费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让社群成员留存在鱼塘中持续进行消费。
会员制社群,本质是提供服务。
当然服务的范围很广,包括提供行业资讯、提供行业中的资源链接,提供展示平台,提供知识和答疑,等等。
会员制社群的盈利模式,毫无疑问是会员费。而用会员制做变现的条件,是具备长期输出内容的能力,靠内容的输出来吸引流量。
目前做会员制做得比较好的社群有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大熊会等等。
在这些社群中,对于社群成员的主要激励方式是特权、积分、利益返还等等。
产品型社群
很多人以为,只要拉一群人到同一个微信群,然后卖货给他们就是产品型社群了。
Copyright ©2015~2025 www.kingtall.com 网站ICP备案号:粤ICP备14001765号-1